潘家华:从诺德豪斯获诺奖看经济学人的气候变化研究之道
核心观点
我刊作者潘家华研究员文章《从诺德豪斯获诺奖看经济学人的气候变化研究之道》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获得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研究中的贡献。在欧美主流经济学家中,美国耶鲁大学的诺德豪斯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斯特恩在气候变化经济学方面均有开创性的突出贡献,都是潜在的诺奖问鼎者。前者的研究强调当前的效率,更符合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后者的创新,注重代际公平,有些“离经叛道”。两者研究之道,并不相同。从这一意义上讲,诺德豪斯有着更多的“正统”经济学的拥趸,率先摘冠。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发展问题,涉及发展权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学者,一直在另寻其“道”。
从200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团队在理论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应用西方经济学福利理论的边际分析方法,论证了碳排放的边际福利损失比较。第二,碳排放应当区分为奢侈和基本需求两部分,应当保障人的发展权益、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同时对奢侈的排放加以限制。第三,围绕人类共同利益,必须保护唯一的地球,保护气候系统。
气候变化经济学,“道”不同,方法与结论迥异。诺德豪斯没有考虑发展权益,也没有考虑公平性。斯特恩考虑到代际公平,但对代内公平关注不够。中国社会科学院气候变化经济学团队的碳预算方案,围绕发展,在保障公平、尊重自然、保护气候安全的前提下寻求效率,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发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
作者简介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优势学科“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3、第4、第5、第6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首批哲学社会科学“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18年增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潘家华学部委员是《阅江学刊》作者,他的团队赐稿本刊多篇气候经济学力作。潘家华研究员在我刊发表了《气候生产力之要素辨析 》(2018年第1期)、《低碳转型的背景与途径———从哥本哈根会议说起 》(2010年第4期)共两篇文章。今后,本刊将在潘老师团队支持下,在气候、气象与人文社科交叉融合领域努力有更大作为。
本刊发文简介
《气候生产力之要素辨析 》
摘要: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与生态学意义上的生产力对自然要素有考察分析,但忽略了自然要素最为基本的气候要素。生态足迹和气候容量关于气候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则具有明确的涵盖。分析气候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界定的初级、工业和生态气候生产力可知,气候就是生产力,减缓气候变化就是改善生产力。气候生产力的研究,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生产力 生态足迹 气候容量 气候生产力
《低碳转型的背景与途径———从哥本哈根会议说起》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化和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的升温,低碳转型被提上国际和国内议事日程。然而,哥本哈根会议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不仅关乎保护全球气候,更涉及国家发展权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通过发展来应对气候变化,不可能也不应该约束发展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济要低碳,低碳也必须经济可行。因而,低碳途径的选择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关键词:哥本哈根会议 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编辑:徐润晗
初审:李海中
复核:渠红岩